查看原文
其他

在深12年:gmp建筑师事务所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2-04-24

深圳会展中心 © Jan Siefke

吴蔚

WU Wei


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20年11月

《特辑:深圳城记 实践卌年》

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文末二维码


AP /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背景,以及现在的构成和人员情况。

吴蔚

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成立于1965年,到现在已经有55年的历史,目前有550名正式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建筑师。事务所总部设在德国汉堡,并在柏林、亚琛、法兰克福、北京、上海、深圳、河内等地设有分公司。深圳办公室正式成立于2008年,目前有19位员工,其中16位是中国籍同事,3位是外籍同事,19人之中17位是建筑师。

深圳办公室照片


AP /最初在深圳成立办公室的契机是什么?

吴蔚

2006年,gmp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的国际设计竞赛中一举中标,承担了3个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工作。同时,我们也中标了深圳宝安体育场设计竞赛。这两个竞赛是gmp继深圳会展中心之后获得的又一次重要机会。由于项目数量较多,周期紧张,需要设计单位在当地全力配合,我们决定在深圳设立办事机构。


2006年我们派遣德国柏林办公室的徐吉来到深圳,并成立了临时的办事处。2008年,gmp正式成立深圳分公司。也就是说,中标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项目,促使了gmp在深圳成立分公司。

深圳宝安体育场 © Christain Gahl

深圳宝安体育场夜景图 © Christain Gahl


AP /gmp在深圳做项目的工作模式是怎样的?深圳办公室与德国合伙人之间是怎样合作的?

吴蔚

gmp深圳分部最开始主要负责项目前期和过程中的配合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进一步扩大了深圳的建筑设计团队,进行一些城市设计的竞赛工作。在所有的设计工作中,深圳的设计团队均与德国柏林的合伙人施特凡·胥茨(Stephan Schuetz)先生保持密切的沟通,接受他的技术领导。可以说,深圳团队是由位于柏林的合伙人直接领导的。



AP /作为一家德国事务所,gmp如何看待深圳这座城市?其独特性在于什么地方?

吴蔚

对于大部分德国建筑师而言,尽管毗邻香港,深圳原先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深圳有了更多的认识。首先,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令人叹为观止。深圳的速度和效率,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朝气和快节奏。深圳的年轻不仅体现在其人口构成,也体现在整个城市的氛围和观念。


从小渔村变成如今的大都市,深圳只用了40年时间。而正是由于它只有40年的历史,它的整体城市规划是建立在现代规划思想基础上的。同时,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的功能也随之变化,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区和渔村变成了办公区、产业区和居住区,或正在转型。而当时城市的中心罗湖区,也由于城市重心的变化而面临“城市更新”。总之,深圳给人以特别强烈的“浓缩”的感觉,其中有时间的“浓缩”,也有城市规划、建筑的“浓缩”。


另外,深圳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了愿意吸纳新事物、新思想的城市氛围。建筑师得以在这个环境下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放开的畅想。而且深圳提倡“敢闯敢试”,总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想法,这也为建筑师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同时,深圳也是一个科技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在造价上给予了建筑师更大的空间。



AP /深圳是个快速发展的城市,这里的项目周期或许会更短,深圳也有自己的发展政策。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下,gmp在深圳的实践有别于在北京、上海,甚至是德国的地方是什么?这是否给你们的实践造成阻碍或形成激发?

吴蔚

深圳的确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但其项目周期与在其他大型城市是差不多的。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深圳,我们都会遇到周期非常紧张的项目,也会遇到一些有充足时间去打磨的项目。所以在这方面,深圳和北京、上海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与德国是有明显不同的,这体现在中国的整体情况,不止深圳。


我们在深圳做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项目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其次是建筑构造、材料方面的前瞻性。以2001年设计的深圳会展中心为例,我们在屋顶使用了巨型百叶,一方面给展厅带来自然光,另一方面避免直射阳光给室内空间带来的热量增加。

深圳会展中心 © Jan Siefke

2006年,我们主张在龙岗大运会中心项目中做预制看台。尽管当时大家对预制看台仍有很多顾虑,但深圳还是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最终,混凝土预制看台不仅加快了建造的速度,而且提高了建筑的完成度。

深圳大运会体育场 © Christain Gahl

总体上来讲,gmp对深圳的国际竞赛制度是持认可态度的,认为它是比较透明和公开公正的。深圳在过去的几年一直采用资格预审的方式,希望世界各地不同的事务所凭借自身的资质水平和项目概念草图来参与资格预审。最初我们不太适应这种资格预审的方式,尤其是要拿出一个概念草图。但是后来发现深圳市对所有的重要项目都采用这种制度,我们也就尝试参与,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挫折,但也获得了一些难得的机会,正式地参与到重要项目的竞赛中。


这种竞赛制度的好处在于,它给予中小型事务所参与到深圳的重要项目的机会。但采用这种概念方案式的竞赛,也许建筑师最有灵感的或者最有价值的概念方案在资格预审阶段就已经拿出来了,那么在正式竞赛中,是继续深化这个概念,还是进行修改,或是拿出新的构思呢?这对建筑师而言也是有些困惑和压力的。而且在动辄五六十家甚至上百家设计机构参与的资格预审中,评委有多少时间平均给每家的提案也是一个未知数。这个竞赛制度,既有机会又有挑战。


事实上,深圳的竞赛制度引入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好的概念,但由于其他原因,深圳很多建筑的完成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我认为这是深圳项目与北京、上海的项目之间最重要的差距。在获得了好的概念之后,如何将概念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这是深圳接下来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AP /在gmp与深圳接触的近20年中,是否切身地感受到了深圳快速的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gmp的项目类型有何变化?

吴蔚

gmp 于2001年中标了深圳会议展览中心,项目于2004年建成。回忆起当时的深圳福田中心区,除了会展中心和市民中心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建筑,而现在已是高楼林立,整个城市的景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6年,我们中标了深圳龙岗的大运体育中心和宝安体育场这两个大运会的项目。之后我们在深圳中标了多个办公类的高层项目,包括了龙岗区的中广核工程总部大厦、深南大道的佳兆业金融中心高层项目。与此同时,我们在前海中标了前海湾地铁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项目,包含了8个高层塔楼,以及庞大的群房和地下空间,在总部基地中标了恒力大厦和天音大厦,还在前海中标并建成了顺丰总部大厦和前海自贸大厦。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深圳迅猛的发展速度。


而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思考,不断对城市空间、城市形象提出新的想法。我们特别能够感受到,深圳对城市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城市设计的控制力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而且鼓励推陈出新,争取让每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标志性,这是我们在多个项目中都有所感受的。

前海自贸大厦与顺丰总部大楼 © 张超

恒力大厦 © gmp


AP /在深圳这片“试验田”里的实践,对gmp而言有什么独特意义?

吴蔚

我觉得意义重大。gmp有着自己非常清晰的建筑理念,那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坚守的4个基本设计法则和设计哲学,即简洁性、多样统一性、独特性和条理秩序。我们往往坚守的是比较理性统一的建筑语言,这在深圳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没有变化或者没有创新的设计思维。因此,对于gmp来说,在深圳这片试验田里,更大的挑战是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在深圳这个国际化的设计舞台上,我们会有一种压力,要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要求,在gmp的设计理念下做一些新的尝试,才有可能在深圳继续拥有一席之地。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困惑和疑问,我们是gmp,我们不是别人。如果我们做出特别不符合自己设计风格的作品,也会遇到一些同行的反问——这是gmp吗?所以我们的确也一直在苦苦思考,什么才是新的、当代的gmp?这种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的实验,对gmp整个建筑设计、建筑学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AP /您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期望或担忧?未来gmp在深圳有什么实践计划?

吴蔚

深圳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从整体规划到城市设计都提出了新的举措,并邀请国内外富有创意的新锐建筑师参与到城市的建筑实践当中,为很多具有创意的国际公司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但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建筑最终还是供人使用的,是一比一给人直接感受的。所以建筑本身的实施过程和建造质量都是必须加以考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机制,选择有实力和能力的设计单位,让好的概念落地成为完成度高的建筑,是需要思考的。


另外,我们认为在一个城市中,除了标志性建筑之外,还需要一个基本的背景色,即城市需要一定的统一性。这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史上已经得到了证明:不论是瑞士首都伯尔尼还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或者是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这些城市之所以能让大家感觉到美,是因为它们的整体空间、街区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样反而能衬托出特殊建筑的独特性。但如果整个城市都充斥着各种各样新奇的建筑,那么这个城市就可能会陷入一种凌乱、嘈的局面中。


去年我们扩大了gmp深圳办公室的规模,将面积增加了一倍,足以体现我们对深圳的乐观态度和对大湾区前景的美好展望。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圳又获得了中央新的政策支持,因此我们认为深圳会保持创新和发展的活力,继续为建筑师提供开放和包容的创作空间。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我们希望其整体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能够保持一定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也希望在今后除了对新概念的引入,还能够强化对建筑本身品质、建造质量的控制。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gmp提供。


志编辑 / 徐抒文,罗靖琳,周淑倩

新媒体编辑 / 阿凡

视觉 / Sai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推荐阅读 -

- 刊物介绍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